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个环节──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谈华中师大本科评估的做法及体会

供稿部门:     发布时间:2016-09-10 00:00:00

 实践证明,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的。它不仅使本科教学质量得到有力保证,使日常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对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目标定位,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科学提炼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并强化教学管理,总体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并对学校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华中师大主要做法如下:

(一)深入调查研究,确立评建目标

 从行为理论看,所谓评建目标是指学校开展评建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或希望取得的结果。它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具有指明方向、规定标准、激励进取等积极作用,是合理制定评建工作方案,有效开展评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判断一个学校所确定的目标是否准确,我们认为,评建目标确立为“优秀”或“良好”还是确立为“合格”等级,其准确与否,应该从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即根据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学校自身发展目标的定位以及学校已经具备的或经努力可能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而加以确定。

(二)实行三级管理,优化运行机制

 众所周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是一项具有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参与人数多、质量要求高、结果影响大等多种特点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评建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取得最大的成效,我们坚持在学校的现行管理体制下,按照已经形成的组织隶属关系和既定的管理程序,成立了由学校、部处和院系三级构成的评建管理组织机构,并对应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原有工作职责进行了目标任务分解。

(三)坚持常态运行,突出过程效应

 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进一步促进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乃至广大教职工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本科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的掌握,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仅仅通过采取某种突击的方式,或者试图通过一两次评估活动即可奏效的。它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经过一个持续建设、持续改进、持续提高的过程。

(四)认真准备材料,确保材料质量

 做好迎评材料的准备工作,是学校自我评估或评建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也是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前的一项中心任务。本阶段需要按教育部评估要求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文本及档案材料。若按迎评材料在教育部专家组考察评估时所起的作用,可以将之分为五大类。其中,前三大类材料属于教育部专家组考察评估的必备材料。

 自评材料,是指在科学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办学特色、评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综合性材料”。它包括《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两种。该类材料是供教育部专家组全面了解学校、充分获取信息、形成初步判断的一个重要渠道。为适应专家组分工审阅的需求,我们按评估指标体系,逐指标、逐观测点依序进行阐述,并通过教育部以文本形式呈送给各位专家。

 支撑材料,是指支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并专门供专家组查证或核实使用的一类“依据性材料”。此类材料,一般以“主要观测点”为单位,并以档案盒的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

 备查材料,是指与评估内容相关且对反映学校工作的历程、状态和成效,并以原始档案的形式留存于各院系和相关部处,以备专家组进一步深入考察调用的一类“原始性材料”。此类材料主要包括:学生考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财务明细、设备清单、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活动记录、成果原件等。

 检索材料,是指专门为教育部专家组考察评估提供检索用的,并以案头材料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的一类“工具性材料”。例如:《支撑材料目录汇编》、《毕业论文目录汇编》、《学期课程表汇编》、各类人员名册、《校历》、《评估专家服务指南》等。

 展示材料,是学校为便于教育部专家组更加详细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与科研成果、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历程,以及学校觉得有必要向专家组提供的,如《教学概览》、《评建工作简报》、《新闻媒体报道汇编》等材料,可以案头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

 二、回顾近几年的评建工作历程及取得的成效,我们形成了如下几点深刻认识

 一要正确处理指标关系,把握整改建设重点。现行《评估指标体系》是由8项评估要素、19项评估指标、44个主要观测点构成的。从教育测量学角度看,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它能够较好地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比较完整地反映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若干要素,并对高校全面开展整改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在评建指标的诸多项目中,即在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中,必然存在着“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因素的主要方面”与“因素的次要方面”的区分。因此,在全面开展学校评建工作中,我们要对各项评估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予以正确的处理,紧紧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即二级指标)和影响因素的“主要方面”(即权重值较大的观测点),并优先考虑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

 二要重视校内专项评估,发挥部处主体作用。由于学校的自我评估是由多个“专项评估”活动组成,且各专项评估又需相关部处结合日常工作进行。因此在各类专项评估活动中,从“指标体系设计”到“具体组织实施”,从“结果分析处理”到“专项报告研制”,均需充分发挥各部处的主体作用,并使开展专项评估活动的过程,成为相关部门的管理者熟悉本职工作规律和掌握质量标准的过程,成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诊断本职工作状况的过程,以便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探求差距成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建设,取得最大的工作成效,并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要认真总结办学历史,科学提炼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办学成效显著并得到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品质和风貌。它是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学校评建创优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对此,我们在正确理解特色涵义、明确特色构成要素、掌握特色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主要从学校的历史进程、外部环境和办学成效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力求做到“人无我有,具有独特性;人有我优,强调优质性;人优我新,体现创新性”。华中师大通过注重抓好“集思广益,深入发掘,逐步清晰,高度显示,认真总结,科学提炼”几个环节,最终形成了“践行博雅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探索教师教育创新途径,服务和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两个方面的办学特色,并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教育部专家组的肯定。

 四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重视评估科学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项以多种学科理论和丰富管理经验为基础的并实行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有关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估误差的控制、评估信息的处理,均需要一定的测量学、统计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指导。教学评估是一项经常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对应教育部、教育厅的相关部门,尽快建立一支校内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评估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评估专家队伍,并积极开展评估的理论与应用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其研究水平和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