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生驻村工作总结

供稿部门:     发布时间:2014-03-21 00:00:00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要求,本人于2011119日到驻点村报到至今,三年驻村工作己结束。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本人带领驻点村党员干部按照“重实际、善创新、增活力、强基础、促发展、为农民”的要求努力工作,取得了些许成绩,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 驻点村概貌

我院第三批扶贫开发帮扶村为周墩村,周墩村是周宁县泗桥乡与政和县交界的一个行政村,辖竹岭自然村,海拔800多米。拥有田地面积1591.5亩。全年平均降水量2029.5mm,雨量充沛,气候寒冷湿润,村前有河,水资源丰富。周墩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881176人,主村221829人,自然村67347人。其中外出人口678人;总劳动力356人,党员34人。

驻村前,周墩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全村只有一条通往下西坑村经主村的道路有水泥硬化,竹岭自然村自古仅山间小路与外界通行。全村仅有三栋砖混结构民房,其余均为土木结构,大部分民房因长年未修膳,很是破旧。村里信息闭塞,通讯基础差;饮水是农户用塑料软管从山上接引下的水,水质差;村中无公厕、卫生所等公共设施,教育落后。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茶叶、水稻和外出务工,驻村前人均收入2800元,村负债28万元,主要特产为鸳鸯果。

二、争取扶贫资金

驻村后,在深入调研吃透村情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关系,共争取落实各项扶贫资金:558.2万元。来源有:1、省级扶贫捆绑资金43.8万元。2、福建警察学院三年慰问金8万元。3、省交通资金82.6万元十60万元。3、省发改委资金80万元。4、省农办资金10万元。5、省财政厅资金26万元。6、省残联20.8万元。7、省水利厅33万元。8、市、县各部门争取资金17.8万元。9、争取省电信、移动、联通各投资金40万。10、吸引河仁慈善基金会(曹德旺)等捐助资金56.4万元。

另外,争取到省国土厅“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400多万元。(此项目由宁德国土局组织招投标,统一实施)

三、基础设施建设

将原有1.8公里宽3.5米的进村公路宽拓至6米宽,并水泥硬化,修建竹岭自然村入村公路4.3公里,修建生产性机根路3条约4公路,改建扩建水泥硬化村主干道、主村部分村道;使闭塞山村变通途。筹措资金解决了驻村前(修建百万元的“渡改桥”项目欠款和遗留工程,并完成路桥连结工程;修建了总投资28万元的拦河坝;水泥硬化周墩、竹岭二村村内小巷约4公里;新建村民休闲文化活动场所1个、面积1800平方米;建设防洪堤100多米,480立方米,使村容巷貌焕然一新。新建、修复引水灌溉渠道3.06 公里,建设周墩、竹岭村安全饮水工程、受益人口288户、1176人。按照“六有五室四中心”的要求,新建1座村委综合楼,面积300平方米,设立具备办公、宣传、教育、文体娱乐、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楼。装修原学校建立集民兵营、卫生所、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避灾点一体的场所。对主村部分道路照明线路进行整改;修建有线电视网络、移动、联通、电信信号接收台;整治主村及自然村所有路段环境及河道,自主安装主村电子探头的安防监视系统。

四、发展生产和村财收入

在发展生产方面,本着“一切为农民增收,放眼将来”的原则,确立了“长期生产与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引进新品种与做强老品种相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区域性农村产业思路。

根据实际,引进浙江“东槐杨梅”新品种,组织村“两委”及致富带头人实地考察,聘请专家讲座、开展田间实地指导等工作;根椐竹岭自然村在村人少,鼓励村民种植桂花树苗,培养了致富带头人2;包装做强老品种,扶持建立了‘金碧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马铃薯’示范基地一个(180亩),‘花生’示范基地一个(100亩);扶持建立 ‘大雾鸳鸯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包装鸳鸯果上市提高产品价格;鼓励养殖,扶持农户成立‘恒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科学种植,扶持成立‘周宁县农科’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训农村实用技术280人次;复垦土地面积约200亩。新增土地整理面积360亩,植树造林3100多亩,新增经济作物面积620亩,新增林竹面积4015亩,新改造农田面积32亩,建设森林防火带6公里。2013年村民平均纯收入达6800元,比驻村前翻了一番多。

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对接企业,引进企业到村投资,建立牡丹南迁试验区,粘木、芍药基地,为村民提供80人的就业机会。三年来总建立示范基地3个,面积合计约400亩,利用村前河道和水库的优势投放鱼苗,建立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实现村财年收入达到2万元,预留30万元做为村财收入拟由县组织部门统一规划。

五、社会事业和创建文明

改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1800平方米,建设农家书屋、复办村卫生所,修建了村标准兰球场、村健身场所、停车场各一处。

开展助学助困助残活动,资助慰问特殊困难群体129人次。落实“福乐助残扶贫工程”工作,争取助残资金10万元帮助20户残疾对象确定发展项目;争取10.8万元帮助残疾人修膳危房。积极筹备造福工程,经过多方努力,将原属基本农田保护的地块调整为非基本农田保护的地块,解决群众建房宅基地问题。发动群众投工投劳400多人次进行创建卫生村工作,修建村垃圾处理点一处,设立垃圾点12;对道旁禽兽舍乱搭盖、杂物无章摆放、私自开垦的菜园、村内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顿。结合申报省级生态村,开展了河道整治清理4次,开展环境整治行动56;对村委综合楼、原学校及附属工程等进行装修、装饰、布置。开展建党90周年“党员致富带头人实践活动”、“科普大蓬车进村活动”、“卫生服务进村” 、“杨梅种植培训班”、“清洁家园”、“美化家园””等活动;创建村宣传阵地一处,提出了“讲文明、除陋习、促和谐、育新风、树正气、美生态、求发展、富群众、谋幸福”的宣传口号;建立50多米的周墩村文化墙、出刊《中国梦》宣传栏、设计了周墩村村标。“新农合”和 “新农保”参合率分别超过89%85%,保质保量完成征兵、计生、土地整理、动物疫情防治工作。

六、村级组织和制度建设

逐步推行“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党支部履行好决策、引领、指导、协调职责的能力;发挥村“两委”骨干的作用;充分调动村“六大员”、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实行“设岗定责”;积极组织县、乡代表选举工作以及村“两委”干部换届选举工作;鼓励村“两委”成员开展“双带”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讨“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开展了“党内走访活动”。组织开展形势教育590多人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召开“三会一课”183多人次,培训村主干75人次,发展5名预备党员,培养积极分子18名。建立民主管理制度27种。并装订成册,重点制度上墙。倡导“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村务公开127多次;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改变单调式的标语宣传和简单说教,用本村已建成的项目和风景为背景,以图片的形式开展“政策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

三年来,驻点村由一个“脏、乱、差”的后进村变成文明村、生态村、示范村。2012年驻点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县级文明村、2013年被周宁县农村信用联社授予“信用村”称号;村党支部被周宁县评为“基层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村委会由原来“危房村委”变成了县级“基层组织建设场所”示范村,由一个办事无章可循的基层组织变成周宁县落实”阳光三级”工程重点示范村和县级“便民服务代办点”示范村。周宁县组织部、农办、纪委等部门多次组织全县参观和现场指导,扶贫工作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赞许。“周墩村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突出,各项工作标准高,文化建设内涵丰富”。经过三年的努力,驻点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已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一个便利、宜居、和谐、平安的新村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本人也因此被周宁县委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并且连续三年年终考评被评为优秀,受到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