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评建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评建专栏 / 评建动态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的问题汇总

供稿部门:

 为了进一步查找我院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理清整改和建设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落实下一阶段的评建措施,根据教育部2012年度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及兄弟院校在合格评估中的专家反馈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目前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教育部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汇总如下,以供参考。

 一、总体问题

 《报告》指出,就7项一级指标而言,合格率较低的是“教师队伍”和“质量管理”,分别为76.4%和77%。就20项二级指标而言,不合格的是“教师数量与结构”,合格率为57.8%。就39个观测点而言,不合格的有3个:“教师队伍结构”、“质量控制”、“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专家个人考察报告中提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专业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控”和“实践教学”等指标上。概言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很不合理,教学投入明显不足,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育人亟需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应有的质量保障作用。

 对评估学校的建议:要在“七个进一步”上下功夫,提高办学实践与办学目标的符合度,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更新教育观念。建议学校结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地方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扩大开放,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认识,提高办学实践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2.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逐渐形成优势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群。

 3.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一体化设计。要进一步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将目标定位在为地方(行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层次人才,突出职业性。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学校的办学定位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要构建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实践教学,加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决策执行力。要从思想和能力上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注重提高其对内涵升本的认识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的认识,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校、系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并重,要不断推进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力度。要继续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解决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和双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用外聘、项目共建等形式共享校外高水平人才。要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鼓励教师到行业挂职、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名师培育工作。要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注重培训实效,提高培训效果。

 6.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质量监控水平。要建立学生、院系、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议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常设机构,不断提高监控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加强过程监控,更要把好人才出口关。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建立质量标准,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

 7.进一步落实“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指导。要以社会满意和学生满意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发掘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二、分指标问题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报告》指出,办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三不”问题突出:

 (1)学校定位落实不得力。虽然确立了应用型办学定位,但办学定位的落实有待于加强。专家普遍认为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教学部门和职能处室对办学定位理解不够,措施不够到位;二是部分教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目标、模式认识不清,对什么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甚少。

 (2)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深入研究,沿袭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没有跳出专科模式,仍然沿用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原因,既有学校执行层面的问题,也有学校顶层设计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处在局部的点上,缺少一体化设计。

 (3)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合作流于形式,层次较低,体制机制不健全,学生的受益面小,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1.1 学校定位

 《意见》认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如何一以贯之的贯彻落实还需要下功夫认真研究。

 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办学层次定位要突出重点,以本科教学为主,创造条件将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可以不提兼顾专科教育,因为这个难免使人感觉有挤占本科教育资源之嫌。在服务面向定位上,建议做适当调整,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是我们存在的根基,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应该提立足公安、面向本省、服务社会。再一个是在“1331”(被评兄弟院校发展战略简称——编者注)发展战略里面建议做些调整,因为在1331战略里面,第一个1是建设合格的公安本科院校,第一个3是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园的基本建设,我个人的基本看法是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不是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来讲是培养人才,所以培养卓越警务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它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卓越警务人才,因此我认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不宜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基本建设并列为三大基本工程,建议将培养卓越警务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作为1,然后增加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加上原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基本建设,这三大工程,这样逻辑顺序是否要顺一些。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自评报告和数据库的分析以及这几天的走访考察,发现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还是有点模糊,目标不太清晰,专业结构布局有点乱,新办专业申办的数量多,速度快,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要优化。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1)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是优先建设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公安优势专业,加快建设适应全省公安工作发展急需的特色专业。那么公安优势专业是哪些、特色专业又是哪些专业,不明确、不清晰、不突出。(2)学院专业结构有点乱,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尚未健全,存在同一专业有多个专业方向,这个按教育部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3)学院新办专业申办的数量较多,增设速度较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的质量。建议:一要按照现代大学的要求和标准在学科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布局、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学校规划和定位的基础上,认真准确的定位学科发展的建设规划。二要明晰优势专业,明确特色专业。

 学科建设有规划无措施。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事业长远发展缺乏统一明晰的认识。例如,自评报告提出了学校存在的五个问题还是比较准确的。这说明我们学校领导对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是清楚的,头脑是清醒的。但是在考察过程中,在下面交流时发现,我们有老师,包括一些干部对这些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有认为,这是为了评估。评估嘛,总要找些问题才能交差。有这种认识。再比如,近两年,学校在高学历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学校也感叹高端人才还缺,引进高端人才还困难。那试想,如果我们还是一个专科学校,这些高学历人才,仅仅为了待遇,他会来吗?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不会来。道理很简单,越是青年才俊,越是高端人才,因为他不发愁找到条件好待遇好的地方,他就越看重事业发展的平台。因此,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不对学科建设状况作要求,但是我个人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大学事业长远发展的龙头和根基。抓好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为我们的专业建设夯实基础,为优秀人才搭建事业平台,是学校今后办学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办学中的一些有利条件中,有一些是政策性的,不是我们自身办学办出来的,一旦政策发生变动,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大学在任何阶段,任何时候,抓学科建设都不会有错。坦率地讲,学校在这方面有认识,但是措施不够,特别是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的这些措施存在不足。

 1.2 领导作用

 落实教学中心工作的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措施与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首先要解决组织保障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教学管理队伍,不管在结构上还是数量上还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实际上我们现在各系部的教学秘书还是行政秘书,那么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各个系部的教学副主任都是双肩挑,这就更显得教学秘书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和本科教学这个基础,改革和整合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调整理顺教学管理的部门设置和职责分工,特别是要加强各系教学管理专职岗位这个岗位设置和干部配备,以突显教学的中心地位。

 1.3 人才培养模式

 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思路上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科学凝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师资队伍水平,还有一个是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其实也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学术水平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水平,二是教学研究的水平。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共同组成了所谓大学的学术,刚才很多专家特别提高学科建设,我非常同意。所以,在办学思路方面,建议学校在原有政治建校、从严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办校、改革强校、发展新校的基础上,将改革强校改成人才强校,发展兴校改成科研兴校,这样上上下下要达成共识,深入人心,只有达成共识、深入人心才能变成全校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自觉地体现在培养方案上,自觉地体现在专业建设上,才能自觉地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既保持公安院校特色和学校的优势,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学校办学实际的基础上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比如我们公安院校培养人才,特别强调教学练战一体化。那么人才培养,我们强调教学练战这个四个要素,要协调发展,要同步提高。建议特别要为我们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公安机关多岗位职业需求,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上做足文章。

 学校目前大部分专业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加强实践教学,面向实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建议在公安机关1学年专业实习中,既要兼顾到公务员备考、毕业论文选题,又要不断地加强充实公安业务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我们不但要有一学年的实习大纲,而且要制定出一学年的实践教学的详尽内容和进度计划方案,甚至可以将培养方案中可以结合专业实习的一些公安业务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更多地安排在一学年的专业实习中,结合实战讲授,使得这一学年的专业实习内容更科学更高效。

 2.教师队伍

《报告》指出,教师队伍存在“三高四低”问题,影响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1)生师比过高。(2)青年教师比例高。(3)原专科学校教师转型难度高。(4)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比例低。(5)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低,且在专业分布上不合理。(6)双师型教师比例低。(7)高层次人才的稳定性低。

 2.1 数量与结构

《意见》认为,要增加教师数量,改善队伍结构。教师总量偏小,在教职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说不过去。虽说现在生师比还在合格范围内,但作为公安院校来讲,它不同于一般院校,在确定教师数量时,除了考虑生师比以外,还应该考虑难以量化的并且作为公安院校必须要承担的比较重的在职民警培养、警务实战理论研究,也就是为公安服务,这些因素当然会占相当一部分资源。还有各系部、各专业之间不够平衡。从分系部看,生师比和结构不够理想;从分专业看,生师比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专业生师比处于不达标状态。虽然学院提供的专任教师总量达到了要求,但目前,招生规模偏少,专任教师数量依据所承担的高校的四大职能,以及面临着将来扩大规模的需求,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师资结构性矛盾相对比较突出。目前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几乎占了教师总量的一半,预计近年这个比例还要增加,今年新进的教师已经走上讲台授课了。青年教师限于自身教学经验和能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建议学院强化对新教师的教学法培训,规范助教历程,加强教师的分类管理。此外,教师与专业的匹配度不够吻合,比如有经侦专业,但是学校教师名单里没有查到财会类的老师。

 一是建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尤其是加强公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当确定能满足学校、适应发展的合理的教师数量,做好规划,采取有力措施,逐年引进充实。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尤其着力解决好新办专业教师比较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我们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把公安管理学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但目前全院这一学科人才几乎没有。还有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师资发展规划提出的师资队伍总数前后不一致,那么以哪一个提法为准,要考虑一下。二是呼吁省公安厅和教育厅给学校更多的政策性支持,特别是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给予倾斜。

 2.2 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确实有形成性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发展中的发展问题。形成性的因素,就是我们新建的本科院校,可能受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说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当然这里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因素。客观上比如说行业对就业导向的影响,主观上有我们自己对办学、对本科教学的认识问题,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讲what、how多一些,why说的确实是少一些。所以建议在办学过程当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上,一定要把行业的需求和用人的需求、就业的需求与我们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这个方面我们必须尊重行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还必须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来办学。

 学校的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推动作用不显著。科研对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推动作用。抓好科研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环节。学校在科研工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推动的重要措施。我们政策上没有问题,措施非常有力。但从考察情况看,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不足。随着高学历教师和高端人才的不断引进,在学校师资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学校应当考虑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制度,完善措施,特别要重视对科研的投入,以及通过设立非在编学术机构等途径,搭建科研平台,为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他们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培养培训

 中青年教师开展专业实践、业务学习方面的培训略显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高机制的作用不明显。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工作的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广大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来实现。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学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这些中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他们一进入学校多数就直接从教了。那么从这些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学历背景来看,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多元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可见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报告》指出,教学条件与利用存在“三个不足”:

(1)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如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偏低,政府专项补助未形成长效机制,基本建设经费缺口较大,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2)教学空间场所严重不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占地面积偏低。

(3)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不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待改进,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实验室建设缺少科学规划,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原因在于: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与质量标准认识不到位,导致有的学校投入大量经费,但与本科教学的基本需求不匹配;二是对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在专业资源平台没有建成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学科、科研建设。

 3.1 教学基本设施

《意见》认为,校区建设还需进一步加速,以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3000多名在校生,图书馆只有500多个阅览座位,专家们几天感受非常明显的就是食堂非常拥挤,如果不是警察学院的学生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如果放在一个一般的普通院校,这种拥挤可能就会形成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校园场地的原因,学校目前的教学实验实训空间比较局促,影响到了学生实验实训的开展,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建议学校更要积极努力协调各方面关系,向上级部门争取,同时恳请我们省政府、省教育厅、公安厅要继续重视学校基础建设,加大投入,使整个校园建设能够更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的需要。

 3.2 经费投入

 虽然从面上看,学校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均已达到合格要求,但从点上考察仍然存在办学资源配置不均衡,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的力度还需要加强。部分院系的教学仪器设备所占的比例还不是完全达标,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 专业建设

《报告》指出,专业建设面临“两个初级”“一个错位”的问题:

    (1)部分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处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初级阶段,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需要优化:一是学科门类分布太广,受办学条件限制,很难实现高水平的特色发展;二是行业院校升本后学科专业特色有淡化倾向。

(2)部分学校专科教育比例过大,处于专科向本科转型的初级阶段,势必挤占教学资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错位。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实现办学定位所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少一体化设计:一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没有进行系统的社会调研,没有吸收业界人士参与,没有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二是缺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三是课程体系设计存在拿来主义,不少是对传统学术型大学的简单模仿与改造。

《意见》认为,在专业设置布局问题上,专业设置不够规范,与系部配置不尽合理,专业方向所依托的平台不够科学,不利于专业学科建设,也不利于课程归属、课程建设的合理性。比如,法律系下面设治安学专业(公安法制方向),警体部设治安学专业(反恐防暴方向),基础部设侦查学专业(公安文秘方向),警体部还设侦查学专业(公安情报方向)等等。就高等院校来说,大学的教学部一般是不设专业的,只有系才设专业。因此,专业的支撑学科不匹配,专业的支撑力度显得单薄。另外,对新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具体措施显得薄弱,在学校层面缺乏对新专业建设的一些具体有力的措施,比如说,在人、财、物以及相关机制上的扶植与支持。

 建议:根据学校学科的专业规划,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的布局,或者是更改教学系部名称,理顺教学系部平台与专业设置的关系。同时注意从师资、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结合专业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以加强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对新办专业的支持力度。

 要加强专业建设,注意消除专科办学的痕迹。不要急于开设新专业,建议将现有专业的设置规范并建设好。还要完善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隐隐可见专科的痕迹,课程开的多,课程分的过细,影响了基础理论的完整性。人才培养以公安需求为导向是非常正确的,不管是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但是本科人才培养一定要看眼前的适应以及公安工作的适应,和将来发展后劲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这也是专科人才培养和本科人才培养区分的关键,一定要防止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碎片化,防止用吃快餐的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否则就失去举办本科教育的意义。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咱们的教学经费应该说是符合教育部整个评估体系的要求,但是我在考察过程当中有一个建议,就是在教学经费的投入上,每年是否按照教学建设的项目,规划出教学经费的额度,形成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如专业建设经费当中要有专业负责人的经费,新建专业的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实验室开放经费,教学改革经费,教材经费等等,要作为专项的教学项目列出,形成长效机制。另外,教学质量工程要与国家和省厅本科教学工程相配套,我发现我们现在评的都是“往上推”,如省厅的特色专业、精品课,而自身校级的这层有没有,我想要推动本科教学工程,学校也要有配套的这些机制。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总学分偏高,最低的179,最高的222,有必要“瘦身”。一些课程的教授学时和实训学时的划分,从培养方案上看也不尽合理,这门课到底多少是理论教学、多少是实验实训的划分实际上是不太合理的,像有些课完全划为实训课,实际上操作并不尽然。另外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过低,学校对这方面,对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没有做规定和要求。那么从查到的看,各专业普遍的选修课只有16个学分,也就是说选修课占我们总学分的比例最高的9%,最低的只有7%,过于低。那么作为一个大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么多的学分、这么多的必修课应该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和发展。

 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一些专业课程,只是在名称上体现核心,而在学分的权重上显现不出来。实训与实验的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偏高,有些偏高确实值得商榷。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样的通识课,在我们普通院校叫做公共课,48课时,其中,已经包含了18课时的上机操作,那么在培养方案当中还单独列出有8课时的实训,这个值得商榷。还有一些课程需要教学实践活动的,比如说“两课”,因为我们有一年的实习,而且这个实习,它就是了解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民众打交道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一些像“两课”的教学实践完全可以放在一年的这个实践当中,所以需要对学校的整体培养方案,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进行整体的整合。培养方案是本本的规范,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一不能有错误,二不能有疑问。

 以下侧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1)在因材施教方面,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是由9个模块构成的,这9个模块中,前5个模块对于大部分工学和法学门类专业设置基本相同,建议从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规律、专业门类属性差异以及今后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可否考虑在前5个模块的构建设计中,对于不同专业门类各有侧重。(2)专业基础理论方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着工学专业基础理论薄弱,系统理论缺断的情况。例如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高等数学的课时为48学时,普通物理、工程数学等经典的工学基础课没有开设,电路电子通信等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专业基础课没有开设,导致现行培养方案中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大多讲授主要是应用操作层面的内容,极少涉及专业所需的应用理论和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方法方式。建议该专业在继续保持目前学生就业状况良好的同时,突破制定培养方案中2160总学时的限制,加强该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学校提出的专业基础扎实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标准,实现学院提出的优先建设公安技术一级学科这一学科专业定位,为公安工作培养出高质量的警务信息化和网络警察应用型人才。

 4.2 课程与教学

《报告》指出,课程建设需要实现“四个进一步”:(1)课程体系的应用型特征需要进一步彰显:一是没有真正实现围绕职业能力构成的课程整合,课程改革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不少学校课程总门数不足,专业课时总量偏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缺少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的教材。(2)课堂教学(含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实验课)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说明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有待提升。(3)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一是有的简单地把课件变成板书的电子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满堂灌,讲授过细,教学效率过低,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是过程考核没有落实到位,不少卷面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由于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均为高分使得课程考核最终及格,掩盖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二是课程的终结性考核效度不够,一方面偏重基础知识考察,另一方面没有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基础理论掌握情况。

 《意见》认为,学校的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结构还需要优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仍需加强。考察中发现,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有制度,也有要求,但说的多,做的少,教学改革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如何通过鼓励、引导,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围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特别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4.3实践教学

 《报告》指出,实践教学“三个不够”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1)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未能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一是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毕业论文(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二是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实践教学基地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符合度有待加强;三是实验教学的内涵建设不够,缺少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开发、实验设计,跨专业实验课和综合性实训课开发不足;四是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不够规范。(2)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已经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3)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不够:一是选题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且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毕业论文工作量及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程度不够;三是过程监控力度不够。

 《意见》认为,经考察,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1)在“3+1”的模式下,实验实训实习实战,四实的教学体系,与基础理论教学之间的比例、学分的安排、整体的结构,有的地方显得不够协调。(2)实验课程开出率和数量均已达到相关的要求,但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实验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的指标。目前实验课的开设量还是非常大的,实验课的开出率是99%以上,有实验课程共658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是76门,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是690门,而实验人员只有28人,有14位同志有技术职称,但这28人管的也太多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网络管理,包括维修,包括好多,这样一看实验人员队伍数量还是太少,那么相对较多的实验教学工作任务数和实验课程开设数与相对不足的实验技术人员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必然会体现在教学效果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3)实验实训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我们实地考察了3幢楼,走访了35间实验室,总的感觉,实验用房较为紧张,实验教学场地比较凌乱,比较分散,布局不够科学合理。这对规范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模拟现场、警务战术街区等实训场地偏小,设施简陋、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4)少数实验室和部分精密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实验室开放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校内实践教学,理顺实践教学体系。(2)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实验人员,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管理队伍,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实验队伍人才建设。(3)呼吁教育厅、公安厅高度重视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分类管理,强力推进实训建设的力度。也可以把省级民警训练基地的建设和学校实训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教育两个并重的需要。(4)完善开放实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5.质量管理

《报告》指出,管理队伍与质量监控要尽快走出“三不一没有”的困境:(1)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对教学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认识不足。(2)教学管理水平不够高。一是部分学校教管人员多为教师兼任甚至缺员,大多数人员为中级或中级以下职称,甚至无职称;二是教管人员对本科教学管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习研究不够,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与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有差距。(3)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学校普遍制定了规范性文件,但制度落实不到位,尤其在课堂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监控力度不够。(4)质量监控没有形成体系。一是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建设不够,质量监控的队伍没有建立;二是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明确;三是没有全面理解什么是质量监控体系,把对监控体系某个环节的重视当做质量监控的全部,不少学校就把督导听课等同于质量监控;四是质量监控的反馈与改进不到位,内部评估制度未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闭环系统尚未形成。

 5.1 教学管理队伍

《意见》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应该说各个系部都没有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那么这对于我们要强化教学管理是一个不利因素,所以希望学校要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那样,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充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学习管理的研究性,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5.2 质量监控

《意见》认为,教学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也基本健全,但是在规章制度的内容、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的工作还未完全到位,存在还有比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比如我们的教学管理文件是比较健全的,但是教学管理文件有些内容还需要再完善,包括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也还需要整体上更科学、细致地归类、整合,从目录看咱们的管理文件比较乱,有些文件是可以合并的。例如有个学籍管理的规定,这都是去年十二月份,另外又有一个转专业的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在转专业的规定中就有一些,那么像类似这样的如何整合。再有些文件不属于教学管理文件,需要拿掉,比如说学校的档案管理办法不是教学管理文件,因为咱们有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把它放在里面才对。有些文件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有些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文件里面,关于成绩怎么评定,文件说先按百分制评定记载,而后应该怎么办却没有了下文,这样的文件是很不规范的。毕业论文一般都不按百分制来计,你看81分、82分怎么看出差别,一般毕业论文都是按照五等级计分的,所以目前有关这样的内容建议再做一些修改完善。

 在查阅毕业论文和试卷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批卷阅分有的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论文指导不尽到位,毕业论文摘要不是很规范,另外有的论文的评阅人所给出的评语和成绩和导师给出的评语和成绩基本相同,大概就是稍微精简一点,就是说最后的评语都是差不多的,话都是这样的话,有些指导论文的评语针对性不强,有些话放在哪篇论文都可以这样说,等等吧。这些问题表明我们在教学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另外,在质量监控也还存在一些漏洞,以课程与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考试命题、试卷分析为例。

(1)课程与课堂教学。通过听课,查阅大纲、教案等,发现我们的教师总体上讲课有激情,有互动,有案例,多元化。不足的是,有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的课程存在碎片化倾向;有的设置不规范,比如有的是讲座,设为选修课;有的名称不够规范,比如有门课叫做总论加措施策略;有的课程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体现为专题汇编。有的教师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讲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足;有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比如我们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开展双语教学,那么双语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真正明确为什么要开设双语教学;有的技巧不够娴熟。此外,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板书、学生不记笔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课堂提问、考试也反映出部分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2)论文。经调阅2013届文科工科各一个班共76份毕业论文,发现的问题有:1)工科类个别教师指导篇数稍多,建议工科类有实验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应该控制在5篇之内。2)个别选题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贴切。3)有的学生的论文大而空,动不动就以某某省为研究对象,或者论文提出的对策要么大要么空,没有针对性。关键词摘要不规范,创新性不强。4)有的指导环节的质量监控不到位。比如部分论文的评语、答辩记录简单,尤其是答辩评语简单,基本上是学生记录,既不全面也不准确更不具体。5)从查阅的毕业论文看,尽管每个教师指导的次数都很多,少的8次,多的15次,但是每次记录内容都十分雷同和比较空洞,可见有些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6)还有的论文的成绩评定,指导教师一个评定成绩,阅评教师一个评定成绩,答辩组还有评定成绩,这三方竟能给出同一个分数。如一篇论文,成绩不错,91分,指导老师给的91,阅评老师给的91,答辩组也给91,这样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后两方教师有没有看这个论文,因为毕竟是论文,主观性的东西多,它不是客观题。

(3)考试。经抽查了两个班级两门课程86份试卷,发现的问题有:1)考察目标层次较低。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考试当中,以填空、选择、判断、简答来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等这一类的题型,有的占的比重过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有的AB试卷题目的重复量较大,在一定意义上,就失去了副本试卷的命制意义,并容易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3)学生的答题方式内容过简。如论述写成简答,简答写成名词。4)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往往没有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融合在一起,在对案例的剖析过程当中显得单薄。5)有的教学进度表没有教研室、系领导的签名,考试成绩单也没有任何人签名。6)有的试卷分析质量较一般,不具体,没有针对性。上述现象表明,在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严谨,不够细心,不够规范之处。

 另外,还要加强对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如调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试卷,这个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该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但是学校采用了开卷考试形式,这样对于120分钟的开卷考试题量过小,难易程度过于简单,试题不能覆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且原定的120分钟开卷考试的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延长到150分钟,关于这个问题找了几个教师核实,因为有外聘教师,这个事有些麻烦,所以我们的教学管理对于外聘教师的管理和监控应该要跟上。

 建议:(1)进一步加强校系两级责任心,建立健全校系两级保障体系,发挥教务处、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主导作用,系部的主体作用,教研室的基础作用和教师的自主作用,明确职责,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大学本科意识,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3)进一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尤其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论文管理和考试命题等关键细节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报告》指出,学生学习与指导服务仍有“两个不足”:(1)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教,更取决于学。一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所学专业理解不够,学习倦怠,考试成绩差,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低;二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任务过轻,一些文科专业甚至不布置作业,过程学习只是形式,没有落实到位。(2)学生工作队伍数量与素质存在不足。一是学生管理人员不足,专职辅导员缺编较多,远不能满足学生管理与服务需求。二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性不足。有的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缺少高校工作经验和学生工作经验,有的学校辅导员大部分由专任教师担任,其辅导员业务能力和职责的执行效果需采取措施予以保障和提升。

 6.1 学风建设

 6.2 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

《报告》指出,“学生为本”的理念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符合两个满意度: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不少学校对这一理念落实还不到位,没有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建立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仍有少数专业初次就业率较低,虽反映出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得力,但更多的是反映出学校没有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

 7.1 德育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7.3 体育美育

 7.4 校内外评价

 7.5 就业

 

 

                                        2014年1月